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25.11.2008心得感想

今天上課的學習內容是有關教師評鑑。我認為教師鑑是有必要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不到的盲點,抱著一個正面的想法是,老師應該越來越專業,所以應該要藉著被評鑑來改進和進行省思。當老師被評鑑時,應該要抱著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不應該存在著是否能力和付出被別人質疑的心態。而評鑑者在進行評鑑時應該是客觀的,這樣才會公平。我同意資深老師的評鑑標準應該是要超越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因為在神聖的教育領域中,育人才是最重要的目標。為什麼那個標準會如此建立呢?我猜想,可能是耽心資深老師在教學時日久了之後就變成教書匠,他們被形形色色的學生磨練成老油條了,學生的品性、道德行為如何便事不關己了!其次,資深老師更應該促進學生在學科知識上的創造而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認知而已,因為其累積的教學經驗越來越純熟,要達到這一點應該是可以努力的。

教師評鑑應該是多方面的,而且進行評鑑的人員也應該是來自各方面。行政人員可進行教師班級經營的觀察、校長室則進行其他方面的觀察,如老師的投入、向心力、與行政、學校政策的配合度、與同事之間的合作相處、教學的心態、態度等等,而同組的老師則可以給予教學專業知識方面的評鑑。至於學生和家長的意見,我認為應該只可以參考,因為家長很大的可能性會受到孩子的影響。教師自我報告也應該成為參考,因為有大部份是主觀的想法,教學設計寫得多有創意和條理不代表其教學具有成效。教學評鑑也應該是多次進行的,這樣才比較客觀。建議教學評鑑是在老師不察覺的情況下進行,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效果。

在了解學生方面,我認為這幾年來,我跟學生相處的融洽程度漸漸不如頭一兩年,也許是我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學生認為我是一個很嚴格的老師。我常常在困擾著不知應該如何拿捏對學生要求的嚴格度。其實,我上課時是輕鬆的,跟學生的互動性很好,但是我不允許學生犯上我訂下的上課和交作業規矩!凡有學生犯上,我絲毫不會給予機會(因為已經事先言明,再者給機會會導致其他同學跟著效法),賞罰分明。也許因為這樣,學生跟我保持著一段距離。漸漸的,我在學校的形象是一位嚴格並且很兇的老師。這導致不曾給我教過的學生也抱著同樣的眼光來看我,打從一開始便不敢接近我了,等到熟悉彼此了之後,便是一個學年快要結束的時候了!我跟學生的感情變得融洽的時候,往往都是我不再指導他們的時候。我常常聽到同學們給我的回饋,他們說我教學很認真,講解很清楚,但是要求太高,太嚴格!我認為我這樣嚴格的好處是,學生在上課時不敢造次,作業不敢遲交,但是缺點是,當學生有問題時,他們不太敢來問我,也不太敢來和我分享他的心情與想法。我常常在反省,我應該選擇哪一項?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答案。也許老師會認為,溫和也可以是嚴格的,但是我面對的文商班學生,如果鬆懈下來,行為、成績是不堪設想的!

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習性想法都不一樣,老師要去兼顧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說真的,好吃力!從教學的成效上來談,我們還是必須先去了解學生是哪一種學習形態的,這樣才好對症下藥,知道應該用什麼教學法來引導他們。其實,通常經過一至兩個形成性測驗之後,我們便可以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而通常也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美國的研究資料所顯示的場地依賴和場地獨立的學生特征是否適用於馬來西亞?其研究也顯示,美國的外來民族比較多是屬於場地依賴類型的,但是美國的歷史文化異於本國,依我的經驗(因為我曾經和馬來人、印度人一起學習共10年之久),華人和印度人(至今仍被某一大社群視為外來民族,儘管我們已經是土生土長的國民)的學習態度是屬於場地獨立型的!這可能和我們的政治政策有關係吧!華人必須力爭上游,才能得到好的機會!若以這兩種類型來分析興華中學的學生,我認為是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構成他們有如此分別。無論如何,不管我們的學生是屬於哪一種類型,我想,只要老師多關心他們,他們會因為我們的重視而改變,打破朽木不可雕的迷思!希望,我在更長久的將來,會永遠記住自己講過的這一句話!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24.11.2008心得感想

今天上的課程是有關教學評鑑的內容。老師詢問我們教學評量與評鑑是否有必要進行?答案是有必要的!因為無論對教學者或學習者而言,它可以幫助教學者及學習者做檢討、反思及改進。

通常,我會在教完整個單元之後才來對學生進行評量,而通常測驗的時間會選定在約兩個星期之後。我這麼做的目的是:(1)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溫習學習內容(2)準備的時間越長,越能讓學生知道老師對測驗的重視。其實,我設教後測驗的真正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做總結,即是讓學生了解,測驗的內容便是他們在這個單元之中所要明白的重點內容。第二個目的便是製造機會強迫學生去復習,最後便是讓我可以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便更能符合學生所需。

老師說得有理,測驗的難易度須視老師對進行測驗的目的而定。通常,我的測驗題目會包含整個單元所學習到的技能,並且會加入一些較困難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以便提昇他們的應對能力。一般上,我所設計的形成性測驗會比平時學生所練習的作業來得困難,而往往讓我發現,學生在經過比較困難的形成性測驗之後,到應付總結性測驗時,他們之前所發生的錯誤便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解答問題的技巧可成熟了許多。在設計形成性測驗時,我常常秉持著的一個原則是,我的題目所涉獵的範圍必須是很全面的,因為我的學生不應該只會作答我的測驗題,其他老師所設計的試題,他們也應該可以作答。我覺得,如果學生只會作答自己的老師的題目而不會作答其他老師所出的題目,那可能是是我的問題,是我的教學內容不夠全面與完善的關係。

老師讓我們學習製作雙向細目表,主要讓我們知道,所設計的題目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及如何拿捏整份測驗卷的層次。此外,對於所要測試的教學內容,應該用哪一種評量工具會比較恰當。原來,在設計一份測驗卷之前,應該要先擬定雙向細目表,讓測驗評量也成為教學中具有任務導向的重要一環!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面對到的最大難題是不能充分地區分有關“理解”、“分析”、“綜合”與“評鑑”等層次。究竟什麼樣的題目才達到“分析”或其他層次?我想,這方面的認知應該是要靠我們在實際經驗中慢慢地累積吧!接著,老師讓我們學習修改不同題型的錯誤考題,讓我們對如何擬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但是,我認為老師所提供的錯誤題目還不是很全面,應該可以更仔細地點出各種錯誤。

最後是有關教學檔案與學習檔案的部份,儘管理論上老師們建立教學檔案有很多好處,但是從老師的精神、工作量和時間來說,對老師造成了很多壓力!老師也必須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及空間!目前,繁重的工作量已經剝奪了很多老師的私人時間,讓老師在工作、家庭與休閒中失去了平衡!站在人本觀點上,我不贊同也不愿意配合這項措施!

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22.11.2008心得感想


班級氣氛的營造對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是成正比的。教學者必須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以便學習者可以在輕鬆、開心的氣氛下學習。根據人的身理反應,人如果處在緊張的情況下,其吸收力的是有限的。其實,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不一定來自教師藉一些動作或笑話來取悅學生,而是可以來自其他教學技巧的運用,例如有技巧的提問,巧妙地引起學習動機、及時引用或回應學生的意見與問題等等。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良好班級氣氛的營造,一個具同理心、尊重採納、關懷、言語溫和、客觀的老師比較能夠讓學生親近及勇於發問。在這一點上,由於我的嚴格,大部份的學生比較不敢來詢問我問題。再者,當學生來詢問我問題時,我通常不會直接把答案告訴他,而是先會以發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他,這也導致一些同學寧願去向同儕求助也不肯來問我,怎么辦呢?

在教學資源方面,我們的獨中課程缺乏很多教材上的資源,大部份必須要靠老師自己製作。由於我負責的會計學科屬性有限,我比較少會運用到科技方面的教材,但是,我相信,科技的輔助肯定會為教師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

今日功課:
(1)科技的使用是否可改善學生的學習動機?
我覺得這個理由是可以成立的,因為有很多深奧難懂的知識的學科如:生物、化學、天文學等,在科技的輔助之下,學習者可以通過其視聽感官而產生了對知識的興趣進而深入探索。如生物胚胎的成長變化過程、宇宙中的驚險探究等,學習者不會在憑空想像或無從想像下而覺得乏味。

(2)科技的使用是否幫助學生的學習過程?
是,正如以上例子提到的,學習者不會覺得知識是艱澀難理解的,再者,學習者可以通過網上資料的搜尋而獲得更多知識。一些抽象的知識,如因子的移動或變化等,可以通過動畫呈現而讓學習者更加容易理解,所以,科技可以幫助學習者掌握正確的知識及強化學習者的記憶。除此之外,網上的互動討論可以讓學習者及時建構知識。

(3)科技的使用是否改善教學效率?
是,老師在這些教學材料的輔助之下,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還可以幫助老師把知識講解得更加詳細。配合科技,教師可以進行多元性的評量而從中讓學生的能力更加增強。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21.11.2008心得感想

今天上課的內容,教學方法與技巧,我們上得比較沒有壓力,因為全都是我們較為熟悉的。其實老師所介紹的方法,多多少少同事們都有採用,只是沒有一一將這些教學方法用一套較為完善的系統將之記錄下來罷了。

我是指導會計學科的,因此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是練習教學法,同學們必須根據既定的記錄程序將交易記錄在帳簿內。通常我會先以幾個例題來引導、示範各個帳戶如何編制,然後才派習題讓學生反覆練習,題目由淺至深,讓學生慢慢地掌握。一般上,當我詳細地引導學生解答例題後,對於所派下的作業,我便完全讓學生自己去面對了,很少會提點習題裡面應該注意的事項或者對比較困難的部份進行解說。在這方面,學生必須運用他具備的知識來進行推論應如何處理,所以導致一些比較沒有信心的同學不敢嘗試去解題,或只好以抄襲來應對。這個部份讓我產生了困擾!不是我故意不肯指導學生,而是我必須培養及訓練學生面對和解決突發狀況的能力!因為在公共考試中,往往會有課本以外的題型出現,學生若平時沒有面對難題的習慣,要在公共考試中考獲佳績是有困難的。其實,我常常會給學生不少正面的心理建設,我鼓勵他們不要耽心做錯(會計習題通常會因一小部份的錯誤而整體化為零的情況),鼓勵他們勤於訂正而從錯誤中學習。我也常常告訴他們,作業是我和他們的溝通,只要他們的作業有錯誤,便是在告訴我他們的掌握還不佳,屆時我便會另外指導他們使之更加掌握。或者,如果大部份的學生都解題錯誤,我會在把作業派回給學生時,重新講解整題的概念。但是,如果沒有學生做錯,我就不會有以上的行為了!如此一來,好的學生會變得更好,差的學生、不肯學習的學生,會掌握得很糟糕!對於肯向學但是程度差的同學,一般上他們會私底下來尋求我的指導。至於不肯學習的學生,通常他不會在乎自己不會,而我也不會去刻意地做一些措施如留堂,硬要他們學起來為止。講得不好聽一點,就是任由他們去了!我好像是一個不負責任的老師,對嗎?其實,在還沒有放棄他們之前,我常鼓勵、勸勉同學積極學習,但是用盡方法還不能成功的話,我就只好放手了!我覺得,學生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是嗎?在他們成長的旅程上,有時,某些程度的教訓的應該的,不是嗎?我的想法有錯嗎?

學生思維必須在經過刺激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某些概念與想法。

我通常會花一些節數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解題,不是因為我耽心學生回家後不肯做功課而遲交作業(由於我很嚴格,很少學生遲交功課),因為只有在課堂上,在我的“監視”之下,學生才會親自去面對題目。但是,只要是帶回家的功課,學生交上來的不一定是他們親自練習的了。其實,依照我們所擁有的節數和繁重的教學範圍,這些在課堂上當場練習的時間是有點花不起的!但是,我還是堅持讓學生在課堂上解題!所以,我會常常因節數不夠而向其他科任老師“借節”(通常有借沒還),很累!我不禁回想,往年的學生不須要我如此“監督”,他們很重視自己是否掌握知識而很少有抄功課的事情發生,為什麼今天的學生卻是相反呢?或者這便是老師所說的,這是大勢所趨,在所難免。那老師該怎么辦呢?

“隨時謹記大目標小目標”,這是我沒有運用過的教學技巧,以後可以嘗試運用。我明年有打算實施《個別化教學法》,因為班上同學的程度差異太大了,我初步的構思便是,可能會把班上的同學分成三大組,而作業的難度設計成難、中、易三種程度,然後才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可是,我在想,到了面對公共考試時,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能力去面對,怎么辦呢?

2007年,我負責4班程度很弱的高二班級,當時他們高一級的基礎很弱,無法應付高二級的課程。當時,我開設5個加強班,讓這4班的同學自己報名參加,一班人數平均15-17人,加強班在放學後進行,一星期只有一次,而我的師資是來自我以前的學生,即是當年的高三級學生。每一班會有四至五位小老師,平均每一位小老師負責指導三至四位同學。小老師們所指導的學生是不變的,有助於學生程度的掌握與加強。我這樣安排也可以讓同班的小老師們互相支援,減輕心理壓力。教材或作業由我提早交給高三級小老師,讓他們提早準備或針對要指導的課程進行復習。當時,整體上所得到的學生回饋是:
(1) 高二級同學反映,他們非常佩服這些小老師們,心生景仰地要向他們看齊。
(2) 高三級同學感謝有這種機會,因為他們可以提早復習以前的課程而可以更輕鬆地面對年底的公共考試。再者,因為他們要講述引導,而且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明白,自己在指導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

而我所扮演的角色是監督和準備教材、進行小老師培訓及追蹤學生出席率等。大約兩個月後,高二級的學生的掌握都有很明顯的進步,所以我們的加強班維持到年底。這是我所進行過的較系統化的合作學習法,真的很有效!
在非正規的課程中,如主題班會及輔導課,我就有機會運用價值澄清法和角色扮演法。對於價值澄清法,我所面對到的最大問題是很難糾正學生的價值觀。這個教學法非常考老師的功力,老師在評述論點的時候要盡量保持客觀,如果加入太多主觀的觀念,就更加難以說服學生。我常常請學生變換角色來看待事情,問學生如果他是站在另一個立場上,他的價值觀是否還是一樣呢?通常,立場改變之後,學生會比較能夠理解其先前的價值觀是否正確了。我認為,在這種教學法上,老師的個人素養非常重要,而且在教學之前必須做非常充分的準備,老師必須事先設想學生們可能會提出什麼樣的價值觀,而老師又該如何應對。至於角色扮演法,常常是讓我覺得帶得不理想的教學法。因學生的演技不佳、怯場、玩鬧等問題,這個教學法常達不到所預期的效果。有時,學生看了演出之後,不一定會產生共鳴。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20.11.2008心得感想

今早一開始時老師重新講解如何制訂正確的行為目標,不少學員還弄不清楚(D)和(C)之間的分別。對於我,在練習寫行為目標的時候比較不能掌握(C),來去都是“10分鐘”內,“一個例題引導後”等,聽到老師說,有時(C)可以省略掉,不禁高興,不必為此傷腦筋。不過,學到了還是可以嘗試運用,或許以後為了使學生達到自己所設下的(C),教學方法的選擇或教材的架構設計會更高要求也說不一定哦!

今天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在學習製作教學設計模式。開始時覺得很奇怪學校最近所面對到的問題如環境衛生,儀容問題,閱讀習慣,英文教數理等課題怎能以教學設計來撰寫?細想之後,那些問題不正是校方所期望看到的行為結果嗎?所以,為了要有那樣的行為必須在問題的起點和終點行為之間做出逐步塑造養成行為的順序安排,不是嗎?教學設計是解決問題的程序,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我的組別選擇了環境衛生這個課題,雖然老師強調系統教學設計模式只不過是一個參考,我們可以有自己的模式。但是,對於初學者的我們,依著該系統的教學設計模式去設計教學過程,我個人覺得在活動進行后,有一個清晰的基本畫面在我的腦海中,例如在決定目標之前須要先分析問題、教學對象,先鑒定學生起點行為等;設定認知、動作和情意技能之時要看看是否呼應先前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要先發展效標參考測驗才能決定評量的方式;設定3大技能目標后才能發展和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有評量測驗後才能進行教學策略改進的反思等。這些重要概念都是教學設計者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完成以上作業之後,從中讓我反思,我們所依循的系統教學設計模式在決定教學目標之後,才決定教學策略,然後才決定評量測驗方法,如此一來才能測量所選擇的教學策略是否有效地解決問題和達到教學目標。但是,事後我不禁思考,如果我們先選定評量測驗方法,是否可以帶來更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我認為不同的測量方法可以為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經驗。

復習時,我看到《行為主義》的系統教學設計模式是一個大框架,《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模式也建立在這個框架上,唯一不同的是,這兩個主義為傳統的教學設計模式注入新元素,例如:在決定教學目標時,不是一味的希望學生能夠記憶和明白學習內容(行為主義),而是希望學生更深一層的促進其心理模式的成長(認知主義),甚至可進行批判知識的真偽(建構主義);在選擇教學策略時不是一味的單向灌輸、說明、講解(行為主義),而是可以採用多元教學策略、媒體、認知表徵來幫助學生記憶(認知主義),甚至交流、交換概念(建構主義)來獲得新知識。所以,教學設計者所採用的教學觀將決定其教學成效和學生效率!不知這樣的說法有錯嗎?傳統的教學設計模式在注入《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後更為人本導向化。完全採用《行為主義》的效能/效率導向價值觀所設計出來的教學模式必定使學生覺得學習枯燥,沒有意義和機械化,不懂得思考、變通及進行批判,素質涵養也必定有限!

兩天的學習中,我目前得到的結論是,沒有一個教學理論是最標準的理論,沒有一個教學設計模式是最完善的模式,全決定於教學者的風格,條件,教導對象,知識性質和自我要求等因素。

19.11.2008心得感想

今天是第一天上課,心情難免有點緊張,告別了學生時代好几年,今天重新當起學生,好不能適應,或許因為學習後有考試的關係吧!耽心自己學得不清不楚的,考試不及格,有愧學校對我的栽培。真是非常幸運和感激,講師免去考試這個“苛刑”,以課堂表現,部落格書寫感想及做作業來取分,頓時讓緊張的心情消失了一大半。放學後向班長反映以上感想,誰知班長倒將我一軍:你現在明白自己對學生造成的壓力了嗎?我一時無言以對。。。。。。

今天所學的10種有效教師行為,讓我重新評鑑自己執鞭近6年來教學的態度與成效。在這10種行為當中,讓我感到有困難的部份是教師情感。今年,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熱誠、活力與投入不減當年,但是我的熱誠喚不回不肯學習的學生,我的活力感動不了學生自己做作業,我的投入與付出得不到學生的珍惜。我一直以來的自信心被今年高二級的文商班學生打敗了!今年不禁常常自問,那一大片滿江紅的成績是我的教學模式出現問題了嗎?為什麼和往年一樣的教學法,今年甚至更加仔細引導,卻得不到往年的成就感呢??我的無力感,放棄,灰心,皆出現在那些沒有學習意願的同學身上!良心的自我告訴我,我不是好老師;平凡的自我告訴我,這樣子看開一點,我才有微薄的力量繼續走下去。

下午的部份上到教學理論基礎的部份,我頭昏腦脹,不能十分詳細的辨別每一種主義。晚上花了几個小時的時間復習課程,才勉強強掌握一點知識。《行為主義》較容易理解,但是《認知主義》就不是100%掌握得到了!有關《認知主義》,講義中大部份提到學習者如何儲存學習記憶的技巧及教學引導者教導學生如何善用不同的策略來幫助學習、記憶不同的知識。對於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兩者之間的差別,我所理解的是,《認知主義》的教學者在教學目標制訂、學習內容安排、教學策略的選擇、組織教材和教學活動安排上比較有把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條件和學習動機等因素考量在自己的教學模式中,而傳統主義的教學方式是單向的,單調的,策略不多元化的,在傳遞知識之前,沒有先去考慮學習者怎樣吸收,或吸收與否的問題。《後設認知理論》和Bruner的《發現學習理論》在我的腦海裡面勾勒出學生主動探索、增強學習理解成份的美好畫面,但是《認知主義》是否可以教導我,如何去改變沒有學習意願或學習意願非常低的學生對求知的重要性的認知呢?

在復習講義中得到了一點點的喜悅,因為看到了一個主義和我平時所做的教學模式極為相似,那便是Ausubel的《意義學習論》!主義中所建議的3步驟以促進有意義的教學幾乎跟自己平日所做的功夫一樣!好開心!這是不是代表自己沒那麼差勁?!Ausubel有提到,先備知識是意義學習產生的必要條件。可是我今年所面對的高二級學生幾乎90%是沒有具備這個條件的!這會不會便是我面對滿江紅的主要原因?在時間不允許,課程繁重的情況下,Ausubel的《意義學習論》是否會取“先建立先備知識”,捨“結合新知識”呢?在教學的目標上及成效上,我陷入了矛盾。。。。。。

對《互動學習論》不十分了解,感覺上好像只比認知主義增加了一項:那便是環境因素!環境可促成學習,在社會互動中可形成學習者的知識。至於Gagne的《學習條件論》,我除了不懂,還是不懂!(或許還沒有去閱讀老師所提供的額外講義吧!)

來到《建構主義》,很喜歡它所規畫出來的理想學習者,主動詮釋知識,創造知識,發明知識和進行問題探索。但是教學引導者在教學前不事先設定任何教學目標,由學習者自行確定學習方向,在東方社會尤其是目前我們這種填鴨式,規定學生學會某種知識或技能,有總結性測驗的教育制度下,《建構主義》可以實施嗎?或許是我對《建構主義》認識得不夠全面,還抓不到它的中心思想,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疑惑。

下午的學習比較輕鬆,因為是了解如何制訂教學計劃及行為目標,這是平日我們都有在做的功夫,所以比較容易上手。老師讓我們看錯誤的範本可加深我們對制訂明確的行為目標的掌權。一天下來,不少有關教學技能的知識是在討論中建立,在腦激盪的情況下,可發現自己理解上的錯誤與矛盾,這種建立知識的方式,遠比只聽老師講,我們拚命做筆錄的效果來得佳!再者,換一下時間講講話,精神才不會頹靡嘛!我贊成這樣的學習方式!
今日功課:
(1)有效教學有哪些重要特色?
有效教學必須要有以下特色:
· 清晰授課
· 多樣化教學
· 任務取向教學
·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 確保學生成功率
· 使用學生意見
· 架構教學內容
· 提問學生有關教學內容
· 引導學生探索
· 教師情感熱誠、投入、具活力

(2)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成為有效教師?
有效教師必須具有以上十種特色,而我認為熱誠和投入是讓這些因素產生的重要因素。老師對他的教育工作必須認同、具使命感、有教育理想及目標。有了這個因素,老師將站在學生的利益上去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架構及充分準備問題提問等。當然,除了以上內在因素之外,外在因素如教學技巧的是必須通過學習的,所以老師應該保持謙虛,時時不斷自我充實,如參加培訓課,進行教學觀摩課等等。
(3)發展你個人的教學理論
教學不應該是單向的,應該是雙向的。所以,如果教學只是採用行為主義教學法,那麼老師的教學成效是有限的。所謂教學,便是有人在教,有人在學,那麼教學者如果在設計教學時不考慮學習者的特殊因素,那麼就算教學者滔滔不絕,舌燦蓮花,學習者所得到或可以記憶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教學者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引起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教學者必須讓學習者覺得他的學習是有意義的進而會主動去探索和建構自己的新知識。當然,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學者對各種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安排是很重要的!教學者不能夠小看學生的潛能,所以其教學活動、作業、評量測驗的設計應該盡量引導學生去進行探索與批判。

其實,站在“成人”的角度,教學者不應該只重視“成材”,即是將學生培養成職場所需要的人才而已,而是更應該重視其健全的人格發展。所以,在教學設計中,不應該只重視認知及動作技能,其情意技能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要一個人具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其待人處世的正確態度將為他帶來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