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的課程是有關教學評鑑的內容。老師詢問我們教學評量與評鑑是否有必要進行?答案是有必要的!因為無論對教學者或學習者而言,它可以幫助教學者及學習者做檢討、反思及改進。
通常,我會在教完整個單元之後才來對學生進行評量,而通常測驗的時間會選定在約兩個星期之後。我這麼做的目的是:(1)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溫習學習內容(2)準備的時間越長,越能讓學生知道老師對測驗的重視。其實,我設教後測驗的真正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做總結,即是讓學生了解,測驗的內容便是他們在這個單元之中所要明白的重點內容。第二個目的便是製造機會強迫學生去復習,最後便是讓我可以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便更能符合學生所需。
老師說得有理,測驗的難易度須視老師對進行測驗的目的而定。通常,我的測驗題目會包含整個單元所學習到的技能,並且會加入一些較困難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以便提昇他們的應對能力。一般上,我所設計的形成性測驗會比平時學生所練習的作業來得困難,而往往讓我發現,學生在經過比較困難的形成性測驗之後,到應付總結性測驗時,他們之前所發生的錯誤便大大地減少了!學生解答問題的技巧可成熟了許多。在設計形成性測驗時,我常常秉持著的一個原則是,我的題目所涉獵的範圍必須是很全面的,因為我的學生不應該只會作答我的測驗題,其他老師所設計的試題,他們也應該可以作答。我覺得,如果學生只會作答自己的老師的題目而不會作答其他老師所出的題目,那可能是是我的問題,是我的教學內容不夠全面與完善的關係。
老師讓我們學習製作雙向細目表,主要讓我們知道,所設計的題目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及如何拿捏整份測驗卷的層次。此外,對於所要測試的教學內容,應該用哪一種評量工具會比較恰當。原來,在設計一份測驗卷之前,應該要先擬定雙向細目表,讓測驗評量也成為教學中具有任務導向的重要一環!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面對到的最大難題是不能充分地區分有關“理解”、“分析”、“綜合”與“評鑑”等層次。究竟什麼樣的題目才達到“分析”或其他層次?我想,這方面的認知應該是要靠我們在實際經驗中慢慢地累積吧!接著,老師讓我們學習修改不同題型的錯誤考題,讓我們對如何擬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但是,我認為老師所提供的錯誤題目還不是很全面,應該可以更仔細地點出各種錯誤。
最後是有關教學檔案與學習檔案的部份,儘管理論上老師們建立教學檔案有很多好處,但是從老師的精神、工作量和時間來說,對老師造成了很多壓力!老師也必須要有自己的私人時間及空間!目前,繁重的工作量已經剝奪了很多老師的私人時間,讓老師在工作、家庭與休閒中失去了平衡!站在人本觀點上,我不贊同也不愿意配合這項措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